流域行政

流域行政

流域综述
流域行政
历史人文
社会经济
治理开发
环境保护
行政区划

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长江中下游居住着三苗等部族。西周时沿袭商制,以血缘关系分封,实行国、邑两级制,各政区之间尚无明确的区域界线,此时长江流域内有25个诸侯国,多分布在长江、汉江沿岸。秦统一中国后,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6郡。秦创立的郡县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统辖全国,两千多年间,变化因袭。秦时长江流域有13郡、辖57县,上游西南夷地区还有羌、白马、夜郎、滇等部族。

汉承秦制,后在郡之上增设州,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唐代分为道、洲、县三级;宋代分路、州、县三级;元代开始以“省”为一级行政区划;明初时承袭元制,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民间仍称为“省”;清废“承宣布政使司”之名,恢复“省”级,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地方实行省。府、县三级统治,清宣统年间废除府,州皆改为县,地方行政区划为省、道、县;民国初废道,意图推行省、县二级制,20世纪20年代建直隶于中央或省的市,30年代各省相继分区设立行政督察专员。纵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国家直至今天,县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始终未变,县以上的行政区划频繁变革,形成今日的省(市)、地(市)的行政区划。

长江流域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跨及27郡,辖267县;三国时代为魏国的司州、扬州、徐州、雍州、荆州,蜀国的益州,吴国的扬州、荆州等地域;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有11州、64郡,辖355县;隋大业八年(612年)有81郡,辖412县;唐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中下游人口大增,唐开元二十九年门(741年)有127州(府),辖541县,涉及10道(这是依山川地形将全国划为10道,仅是一种地理区划);北宋政和元年长江流域有137州,辖483县,涉及15路,基本沿袭唐代的州县,仅隶属关系变化较大;南宋时除汉江部分支流地区属全国境内,长江流域其余地区皆属南宋领地,长江上游仍有部分地区在吐蕃、大理两部族政权领地内,成都府路、夔州路、荆湖北路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因袭唐代的羁縻府州建制;元至顺元年(1330年)长江流域内地跨103路(府),辖131州、337县,涉及7行省,即陕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和河南行省,在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明万历十年(1582年)有99府州,辖63州、413县,涉及10布政使司;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123府州,辖65州、482县,涉及13省(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在甘肃、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有文武各级上司,上游部分地区在西宁、西藏设办事大臣领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江流域内的省区有所改变。西康省金沙江以西地区1950年改设昌部地区,1954年划出单独成为一级行政区划,1955年西康省撤销,金沙江以东地区并入四川省;江苏省于1949年曾一度划分为苏南、苏北两个行署区,1953年行署区撤销;1949年安徽省曾一度划分为皖南、皖北两个行署区,1952年行署区撤销;四川省于1950年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署区,1952年行署区撤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充分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95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筹委会,1965年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1958年撤销广西省建制,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僮”改名为“壮”。中央直接领导的、相当于省级行政区的直辖市为上海;南京1949年为直辖市,1952年改为江苏省辖市;1949年改设的武汉直辖市于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1949年改称直辖市的重庆市于1954年改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又设为直辖市。1949~1952年,扬州市、无锡市分别为苏北、苏南行署区驻地;合肥市、芜湖市分别为皖北、皖南行署区驻地;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区驻地为江津市、成都市、泸州市、南充市;1949~1955年时雅安市为西康省行政中心。

长江流域涉及中国17个省、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全境或绝大部分在流域内的有川、鄂、湘、赣4个省和上海、重庆2个直辖市,部分省境在本流域的有青、藏、滇、黔、豫、陕、甘、皖、苏、浙10个省和自治区,桂、粤、闽3省和自治区在本流域所占面积极为有限。

人 口

长江流域现有人口约4亿人,占全国1/3,其中农业人口约32亿人。在流域总人口中,约94%为汉族;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2000余万人,其中超过100万人的有土家、苗、彝、侗、藏、回等6个民族,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川西、湘西和鄂西一带。

长江流域人口稠密,平均人口密度超过220人/k㎡,特别是长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和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度达600~900人/k㎡,上海达4600人/k㎡以上,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长江流域宜宾以下的干支流两岸,还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里工业兴起较早,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是我国智力和技术资源的集中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长江上、中、下游和河口的四大经济中心城市,并以长江为纽带,组成了四大片城镇体系和庞大的城乡市场,带动着流域经济的发展。位于长江口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贸易港口,总人日已达1300余万人(非农业人口932万人)。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长沙、杭州、南昌、昆明、贵阳等都是非农业人口100~300余万人的特大城市。合肥、无锡、苏州、常州、荆州、衡阳、黄石、襄樊等已发展为非农业人口50~100万人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分布更广。()

民 族

长江流域共有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中游较少,下游没有。全流域5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亿人,其中汉族约占94.24%,少数民族约占5.76%。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依次为: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瑶族、仡佬族、纳西族、傈僳族、羌族等13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民族依次为:蒙古族、鲁族、满族、壮族、傣族、水族、普米族,其中普米族刚过1万人。

长江下游地区及上游的陕西、中游的河南基本是汉族聚居地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8%以上,零星分布着回族、蒙古族、满族和畲族。甘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区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96%,但在局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优势,通天河以上则基本是藏族聚居区。

土家族共有567.71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1.4%,主要聚居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的长阳、五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的石门县,重庆市的东南部地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风俗习惯基本与汉族相同,“过赶年”(即提前一、二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在文化艺术上以摆手舞见长。

苗族共有517.04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1.3%,大多居住在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地区、遵义的道真和务川、铜仁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邵阳和怀化市,重庆市的东南部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语言复杂,没有统一的文字,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喜食酸味,服饰各地差异较大,传统佳节为“苗年”。

彝族共有327.47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0.8%,基本集中在四川、云南和贵州3省,其中88%分布在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昆明、玉溪、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的宁菠彝族自治县,贵州的毕节地区也有一些。彝族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日历以农历冬月为岁首,十月为岁尾。

侗族共有190.03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0.5%,聚居在黔、湘、桂3省区的毗连地区。分布集中的地区有:湖南的怀化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鄂西的宣恩、恩施。侗族无本民族文字,沿用汉文。善于稻田养鱼。

藏族人口共有151.89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0.4%,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肃南部,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自称为“蕃’(汉语称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大藏经》闻名于世,信仰喇嘛教。居民主食为糌粑,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食。

回族共有101.1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0.3%,在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信仰伊斯兰教。

布依族共有57.91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0.2%,主要聚居在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毕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阳市。布依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善养水牛、黄牛,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

白族共有53.24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0.l%,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昆明市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大部分操本民族语言。服饰以白色为主,“三月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和街期。

瑶族共有51.82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0.1%,主要聚居在湖南的永州、广西的全州和灌阳等县。大部居住在山区,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有本民族语言,但较复杂,还有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的,没有本民族文字。

仡佬族共有41.58万人,约占流域总人口的0.1%,贵州的铜仁地区、遵义市是其主要聚居地。仡佬族居住非常分散,多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各地仡佬语差异很大,有时一个县内就互相听不懂。在生活习俗、婚丧节日等方面与当地汉族相似。

纳西族在流域内有25.11万人,其中有近18万人聚居在云南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中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昆明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和木里藏族自治县。纳西族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有自己的文字,信仰东巴教。《创世纪》、《东巴经》为纳西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傈僳族共有21.49万人,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就聚居了10.11万人,其余分布在昆明、楚雄彝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傈僳族已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与汉语拼音方案一致的新文字。

羌族共有19.68万人,分布在岷江上游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玉米为主要农作物,“雪山大豆”为其著名特产。

蒙古族约有9.7万人,在流域各地都有零散分布;畲族共有7.78万人,主要在江西的赣州地区聚居;满族7.41万人,分散在流域各地,河南的南阳地区聚居稍多;壮族、傣族、水族、普米族人口分别为5.7、4.19、4.15、1.44万人,分布一般都比较零散。壮族在湖南、云南分布稍多,傣族、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普米族的95%人口分布在丽江,98%的水族人口聚居在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