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

流域综述
流域行政
历史人文
社会经济
治理开发
环境保护
综合经济

长江流域工农业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均比较雄厚,并兼有沿海和内地两方面的经济特征,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长江流域经济,不仅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技术、经济优势互补,促进生产力布局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近代经济发展中,长江流域是我国工业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我国区域开发以大规模向内陆地区推进为特征,内陆地区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长江流域沿海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居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伊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人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沿海地区,实行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从而加快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1983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37.1%,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约为全国人均产值的107%。

9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始进人全面发展阶段,居特殊战略地位的长江流域继沿海地区之后开发发展。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9209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599元。

长江流域内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目前经济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下游地区。同一地区的差异也很大,中下游地区以上海、江苏经济水平较高;而上游地区虽总的经济水平较低,但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是较高的。1995年下游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24元,分别为中游和上游的2.15倍和2.63倍,而下游的上海、江苏又为下游平均水平的242%和146%。

流域工农业总产值分布

充分利用长江流域的资源、技术等优势,以沿江若干特大城市为中心,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有重点地开发沿江的水能矿产资源,布设一批大耗水、大运量工业,形成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走廊,继而由下至上,由沿江两岸至广阔的腹地,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加快建设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到21世纪初,建立起一个高度发展的长江产业密集带,定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发展。

农业经济

1 土地利用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现状和特点反映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

【耕地】可分为水田和旱地。旱地又因灌溉条件不同可分为水浇地和雨养农作旱地。长江流域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较高,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耕地绝大部分为水田,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平原,以及各大小河流沿岸和河谷盆地。这些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粮食产量水平居全国前列,一般粮食耕地单产400~500kg,部分县市高达600~700kg,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基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旱地附近水利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南襄盆地有大片分布。旱地大多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沙洲地、江心洲、丘陵地岗顶和边坡、山麓缓坡及沿河平原。山地丘陵地区水田、旱地兼有,集约化程度和产量水平均不高,特别是西南云贵高原,地势复杂,农业生产落后,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农作物单产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在200kg以下,耕地利用潜力较大。

【园地】范围广泛,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果园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丘陵地区,著名的有四川广柑、湖南无核蜜桔、江西南丰蜜桔等。茶园多分布在南方丘陵地区,湖南、四川、安徽是我国主要的产茶区。桑园多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其生态条件优越,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最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

【林地】约占流域总面积40%以上,西南山地和东南丘陵高于50%;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江源地区不到5%。林地中以用材林面积最大。

西藏高原东南部的滇西和川西地区一带山地,是我国两个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基地,其中又以各大河流及支流的谷坡地带最为集中。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汉江上中游两侧的山地丘陵。中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在江南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和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云贵高原等地。西南地区大河中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区主要为高山针叶林。

湖南、江西是经济林的主要分布区,面积均达100×104hm2以上。经济林中以油茶为主,是我国油茶的主要分布区,其他有油桐、乌柏、核桃、板栗、漆树等多种木本粮油林地。

疏林、灌丛主要分布在鄂西、黔北、川南丘陵地区和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多是森林破坏后形成,经济和生态效益差。

【牧、草地】川西、青海南部高原,地带开阔,气候高寒阴湿,水草茂盛,主要为天然草地,是本区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地丘陵农林交错地带,多属天然草山草坡及稀疏草丛草地,大片分布较少。南方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较好,牧草生长茂盛,产草量高,但草质较差。

【水域和湿地】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分布十分密集,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均在这一地区。这些湖泊多与河流相通,对江河洪水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并为发展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非农业用地】主要指城市及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等。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集中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人口密集,城乡居民点密布,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基本趋势为:沿海向内地递减,平原向山地递减。

【其他土地】冰川和永久雪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头高山地区和川西贡嘎山地,海拔在5000m以上。)川西北地区分布有地表砂质、植被覆盖极少的寒漠。长江源头地区有盐碱地分布。本区西部海拔4500m以上大多是石砾裸露、植被极少的高山裸露地。

2 农业区划

按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长江流域全境分属全国综合农业区划三个一级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和青藏区。

【长江中下游区】位于宜昌以下,面积约81×108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4.5%,“拥有耕地面积1420×104hm2,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61.8%。本区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渔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本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平均复种指数达216%。地形上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占3/4。平原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水域面积约占全国一半,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和淡水水产区。丘陵山地面积广,大部分为缓丘低山与山间盆地,山冲谷地相间分布,利于农林业综合发展。本区的水稻、棉花、油菜籽、茶叶、桑蚕茧、生猪存栏头数、淡水水产都是全国主要的商品生产基地。区内农业经营比较集中,绝大部分耕地一年两熟,粮食和棉花单产居全国各大农业区之冠。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本区须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用地养地结合,合理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水域,积极发展水产业。

【西南区】位于川西高原以东、宜昌以西,地处亚热带,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拥有耕地800×104hm2以上,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35.7%。

全区约90%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和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500~2500m,最高超过4000m。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不到10%,最大的成都平原不过7500km2,数千个小块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坝子)零星散布全区,成为区内的主要农业基地,全区平均垦殖指数为12%。

本区属亚热带,水热条件一般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稻麦普遍可以两熟,亚热带多年生植物可广泛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柑桔、蚕丝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用材林、经济林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牛、猪、山羊头数可占各大农业区的一、二位,油桐籽、生漆、乌柏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但全区复种指数低,平均仅180%,粮食单产不高,各地生产水平极不平衡。

本区须大力发展灌溉,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改造低产田地,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生产,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青藏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和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牧区。高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点。东部为横断山区,大多山高谷深,地势相对高差悬殊,农业垂直分布明显,呈立体布局,宽谷少,峡谷多,耕地少而分散。耕地面积约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2.5%。本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繁多,材质优良,生长茂密,是我国西南最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长江江源地区海拔3500~5000m以上,地高天寒,除东部玉树一带气温条件较好的地方能种早熟青棵外,大部分地区气温低,冬季地面冻结,夏季仅表层融溶,作物与树木不能生长,只能利用高山草场放牧耐寒性较强的牦牛和藏羊,属纯牧地区。

本区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东部须积极发展种植业,建立区内商品粮基地。

3 农业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拥有耕地约2420×104hm2,其中95%分布在宜宾以下的流域东半部,尤以长江中下游最为集中。长江流域的耕地虽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弱,由于农业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较高,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34%,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70%。流域内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巢湖地区和太湖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棉花产量占全国l/3以上,油菜籽、芝麻、蚕丝、麻类、茶叶、烟草等的产量均占全国重要地位。四川的水稻、油菜籽、桐油、柑桔,湖北的芝麻、芒麻,湖南、江西和浙江的油茶、毛竹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和岷江、大渡河、嘉陵江上游是我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山地森林较多,除松、杉外,还有油茶、油桐、乌柏、漆树、女贞、毛竹等多种经济林木。全流域木材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4。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993年下游地区每公顷耕地上的农业产值分别为中游和上游地区的1.29倍和1.38倍;每个乡村劳动力创造的农业产值分别为中游和上游地区的回119%和164%。

上游地区畜牧业较发达,其猪牛羊肉产量的人均拥有量居全流域之首;而中下游地区的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较发达,其粮、棉、油、淡水鱼的人均拥有值较高。

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建设中,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以发展牧业为主;云贵高原山区以发展林业为主,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其他山区发展多种经营;丘陵、盆地以种植业为主;四川腹地及中下游丘陵平原区继续充分发挥种植业的优势和商品基地的作用,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预计到2000年,长江流域粮食总产量可达18250×104~19250×104t,棉花199.44×104t,油料850×104t,猪牛羊肉产量1390×104t。

流域主要农产品人均拥有量(Kg/人)

项 目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1983年
数量
764.36
879.23
1729.18
占全流域的%
22.70
26.10
51.20
 
1990年
数 量
2598.09
2881.93
6049.25
占全流域的%
22.50
25.00
52.50
 
1993年
数 量
4615.80
4943.69
13046.85
占全流域的%
20.40
21.90
57.70
 
1995年
数量
7441.00
9439.00
21085.00
占全流域的%
19.60
24.80
55.50
 
 
 
 
 
 
 
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元/人)
 
1983年
数量
566.00
733.00
1683.00
为流域平均值的%
60.02
77.74
178.58
l990年
 
数量
1781.00
2169.00
5336.00
为流域平均值的%
60.58
73.78
181.50
 
1993年
数量
3076.00
3600.00
11181.00
为流域平均值的%
54.98
64.34
199.84
 
1995年
数量
4859.00
6741.00
17705.00
为流域平均值的%
52.80
73.20
192.30


项目年份地区
 
粮食
棉花
油料
猪牛羊肉
水产品
1983
1993
1983
1993
1983
1993
1983
1993
1983
1993
上游地区
361.1
371.9
0.8
0.6
4
11.4
17.9
40.3
0.6
2.4
中游地区
436.8
426.8
4.7
6.1
7.2
16.5
14.8
39.2
3.7
12.5
下游地区
385.1
342.3
4.0
3.4
11.9
19.9
13.1
31.2
4.1
14.8

4 畜牧业

青藏高原的中部和东部,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温差较大,牧草茂盛,是长江流域最广阔的牧业区,主要牲畜有藏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藏马等。山地丘陵区的畜牧业主要是以生猪为主的圈养型,这些地区的开发利用不应单纯着眼于农村,有些地区虽是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但皆有面积颇大的草山荒丘,稍加改造植草绿化,即可发展山地牧业。平原和丘陵地区,发展养猪和鸡、鸭、鹅等家禽条件优越。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江苏是全国生猪拥有量最多的省份,四川(包括重庆)的大家畜(主要为黄牛、水牛)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四川(包括重庆)、贵州、上海、湖南每百亩耕地载生猪量为全国最高的地区。1995年牧业总产值,全国为6040亿元,四川为558.5亿元,江苏为475.7亿元;猪牛羊肉产量全国为4253.8×104t,四川为553.3×104t,湖南为317.4×104t。

5 渔 业

【渔业环境】长江流域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50%,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总产量的60%,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区。区内热量资源丰富,夏秋季气温高,冬季寒冷时间短,四季分明,水生生物生长茂盛,鱼类生长期长,摄食旺盛,生长较快。

长江流域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河道宽阔,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河流流量大,对水域污染的稀释能力强,降低了污水对鱼类致毒影响。冬季不冰封使河水的溶氧情况好,即使河水污染,也不致因缺氧引起死鱼。

长江水系北界分水岭的走向东西横亘,山势高峻,挡住了从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而来的寒流侵袭,致使区内冬季不很寒冷,尤其是秦岭大巴山脉屏障四川盆地,使得盆地内冬季特别温暖,开春早,鱼类繁殖期提早,生长期增长。

长江东部靠海,西部深入内陆,出口与海相通。河口区的半咸水体适应于半咸水的生物区系和鱼类资源,同时一些洄游性的鱼虾蟹类,得以通过河口进行海淡水洄游,一些海产鱼类也进人河口区生活,大大丰富了长江的渔业资源。

长江流域湖泊多数为冲积湖,湖底平,水浅,淤泥厚,有利于各种饵料生物的滋生,无论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高等植物为食,还是杂食性的鱼类都能各得其所。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是受河川补给的外流湖,湖水出入流量大,水位涨落变化大,促使河湖鱼类相互交流,某些鱼类出现河湖洄游规律,形成了各湖鱼类区系的相似性和捕捞作业的特点条件,也满足了一些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不同水域生态环境的要求。

长江流域渔业环境虽然比较优越,但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是:

渔业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的干扰破坏,滥伐森林和陡坡垦荒,引起水土流失,河湖淤积,河水含沙量增大,光照强度降低,水域环境条件恶化。

湖泊过度围垦,湖泊积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渔业水面减少。

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有毒有害物质排入水中,有些含量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大气的污染,形成酸雨,流入江河中,危害水生生物和鱼类的生存。

掠夺式的渔业捕捞,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恢复能力,许多经济鱼类捕捞产量不断下降,一些珍稀物种濒于绝迹。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造成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导致渔业资源也相继变动。

长江流域高原山地、丘陵地带的面积占80%以上,这种地势地貌造成各类水域地区分布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影响水的流失,不易积蓄起来供渔业利用。

【渔类资源】长江水系鱼类约有370种,隶属于17目,52科,178属。鲤科鱼类 164种,占长江水系鱼类的46.51%;其次为鳅科30种,占8.02%;鮠科25种,占6.68%;鰕虎鱼科20种,占5.34%;平鳍鳅科16种,占4.27%;其他47科,115种。

370种鱼类中,纯淡水鱼类294种,咸淡水鱼类22种,海淡水洄游鱼类9种,海水鱼类45种。

294种纯淡水鱼类中,有些种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是广布性种类,遍布于长江干支流及湖泊、池塘等各种水域环境内,如青、草、鲢、鳙、鲤、鲫、鲶等。有些鱼类只能生活在某些特定的水域环境中,其分布仅限于某些局部地区,如布氏哲罗鱼,只生活于冷水性河川中,分布在岷江上游、大渡河局部河段和汉江上游。有些鱼类分布在干流的局部江段或地区,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优势种群,如中华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等,仅在上游的区域内构成当地的优势种群。

上游地区鱼类,由于受到特殊的自然条件影响,种类繁多,据统计有209种,其中仅见于上游水体的有70种。中游地区有鱼类半部215种,仅见于中游地区的鱼类有42种。下游地区鱼类有129种,仅见于下游地区的有7种。河口地区鱼类126种,仅见于河日地区的有54种。长江干流上、中、下游都有分布的鱼类为78种。

长江水系的鱼类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第三纪早期鱼类,系一些第三纪中新世及其以前残留下来的种类;第二类是古北区鱼类,起源于古北区水域;第三类是中印区鱼类,起源于东洋区水域。

工业经济

长江流域发展工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约有110种,其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就有30种,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90%以上;流域内丰富的农副产品如粮、棉、油、桑、茶、果、畜、禽、鱼等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它们为流域轻、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雄厚的物质条件。其次,长江流域是我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已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轻重工业比较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炼油、电力、轻纺等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流域内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优势明显,是工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再次,长江流域内部差异极大,可多方位、多层次地选择工业发展方向,为区际问专业化协作提供客观条件;流域内交通运输较发达,长江水系通航里程约7X10'4km,与铁路、公路交织成巨大的交通网络,为满足工业生产流通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了口靠的保证。

长江流域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其工业生产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结构以冶金、纺织、机械、电力、石油化工等部门为主。1995年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4.4%,人均工业产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流域内已形成攀枝花、重庆、成都、马鞍山、南京、上海六大钢铁基地和许多具有省级意义的钢铁基地,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4%以上;昆明、东川、清镇、黄石、株洲、贵溪、铜陵等地有色金属基地,生产能力占全国40%以上;武汉、上海、重庆、南京、成都、十堰等地的机械工业,中下游的上海、南京、安庆、九江、岳阳、武汉、荆门等七大炼油中心,上游宜宾、泸州、长寿等地的天然气化学工业,上海、南京、仪征、临湘、安庆等地的石油化学工业,均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基地;流域内已形成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电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都超过全国的二分之一;轻纺工业基础雄厚,各类工厂遍布长江上下游,尤以中下游地区最为发达;其他如建材、化肥、食品、造纸等工业亦较发达。1995年水泥、棉纱、化肥产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

由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同和历史上的原因,工业发展很不平衡,从全流域而言,下游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较低。就各地区而言,工业又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西部地区除重庆、成部、昆明、贵阳和攀枝花外,工业较为落后,基本上是一个待开发地区。从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总产值来看,1993年,下游地区为314元/百元,分别为中游和上游地区的167%和175%。下表除反映了长江流域工业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和特点外,还说明十年来上中下游地区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流域主要工业人均拥有量

地区年份项目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1983
1990
1993
1983
1990
1993
1983
1990
1993
工业产值(元/人)
315.0
1156.0
2301.0
454.0
1453.0
2710.0
359.0
4603.0
10233.0
电力(Kw·h)
204.0
320.0
433.0
278.0
431.0
523.0
433.0
642.0
825.0
钢(Kg/人)
39.6
42.6
57.4
42.1
58.2
69.7
82.0
135.0
182.9
水泥(Kg/人)
76.2
125.3
197.8
103.9
159.5
240.6
152.2
266.4
454.1
化肥(kg/人)
14.6
17.6
19.4
18.1
24.3
24.6
15.2
18.6
17.2
棉纱(Kg/人)
1.3
1.4
1.3
3.0
3.6
4.0
8.7
10.4
10.3

长江流域今后工业发展将以长江干流为布局主轴,支流沿岸、环湖区带、铁路沿线等为支轴,形成若干工业走廊;根据各地资源状况和现有基础,各具特点特色地建设上中下游工业经济;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钢铁工业上游重点扩建攀枝花、重庆、水城、成都、贵阳等钢铁企业,建立铁、钒、钛原材料基地,中下游重点建设武钢、宝钢两个大型钢铁基地,并积极发展地方钢铁企业。

城市经济

1 城市规模

长江流域1995年城市数为186个,比1984年增长2.1倍,按市区非农业人口划分城市规模,1995年长江流域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有4个,即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占全国同类城市的40%,占流域城市总数的2.2%;100~200万人的特大城市有6个,占全国同类城市的27%,占流域城市总数的3.2%;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8个,占全国同类城市的19%,占流域城市总数的4.3%;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65个,占全国同类城市的34.9%,占流域城市总数的35%;20万人以下非农业人日的小城市有103个,占全国同类城市的20%,占流域城市总数的55.4 %。1984年到1995年这11年之间,城市数净增96个,非农业人口增加数量也较大。

按照城市地理位置分组:长江流域东部江苏、浙江2省及上海共有37个城市;中部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有94个城市;西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4省及重庆有55个城市。目前,长江流域的城市空间结构格局表现为:长江以南城市数量多;沿江分布密集;下游三角洲的城市间联系紧密;中游南北分布较平衡;上游呈点状分布;城市规模两头比重大。

2 城市工业结构

长江流域各城市的工业结构类型有所不同。特大型城市:如沪、渝、汉、宁四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工业结构呈综合性发展。流域内还有一些省会城市,如贵阳、成都、长沙、南昌、合肥等,也具有综合性特征。还有一些城市,大多以一个或几个工业部门为支柱,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湖州等属轻纺和电子工业城市;十堰是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常德是以烟草加工业为主的城市;自贡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马鞍山、铜陵、新余、黄石、攀枝花、东川等为钢铁、有色冶金工业为主的城市;宜昌、丹江日等是以电力工业为主的城市;荆门为石油化工城市;萍乡等为煤炭工业城市。

长江流域1995年城市工农业总产值为20815亿元,占全国城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3%,其中工业总产值15449亿元,占全国城市工业总产值的34%;1995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39亿元,为全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1993年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13个,5000~10000元的有26个,2000~5000元的有69个,1000~2000元的有60个,1000元以下的仅3个。

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及三峡工程建设,不仅促进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将带动整个流域经济的振兴。国家对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及其他重大部署,客观上要求流域城市经济布局实行战略转变。从城市功能看,必须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交通、通信、金融、保险、劳务、外贸及第三产业部门;增加对城市的管理以及为区域的综合性服务功能。长江流域城市正在向社会化、功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交 通

1 水运

长江流域是我国内河航运最为繁忙和发达的地区,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104km(其中,0.7m以上水深的等级航道5.7×104km),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各项运网密度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运网密度每万人高于全国平均50%,运网密度每100km2为全国平均的3倍多,综合密度和经济相关密度也在全国平均2倍以上,显示出长江水系航运网的优势和在全国内河航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宜宾以上金沙江有分段、季节性通航里程751km,一般通行较小吨位船舶,兼有漂木。长江干流宜宾至宜昌为上游航道,全长1040km,河道平均比降0.22‰,平均流速在2m/s以上。宜宾——兰家沱,长303km,航道尺度(最小航深×航宽×弯曲半径,以下同)为2.7m×50m×560m,可通航1000t级船舶;兰家沱——重庆河段,长81km,航道尺度为2.5m×50m×450m,最大可通航800~1000t级船舶;重庆至宜昌660km,航道尺度为2.9m×60m×750m,单向运输通过能力约1000×104t,通航1000~1500t级船舶组成的3000t级船队,其中,香溪、黛溪以下76km的葛洲坝水库常年回水区,可通行1500~3000t级驳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三峡工程兴建以后,川江航道条件将大为改善,万吨的船队年内约有半年以上时间可直达重庆,航道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可达5000×104t以上。

宜昌至武汉为中游航道,全长626km,有主要浅水道18处,航道维护最小尺度:宜昌——临湘416km为2.9m×80m×750m,临湘——武汉210km为3.2m×80m×1000m,可分别通行1500t和1500~3000t级船舶,航道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分别为1.7×108t和4.7×108t,目前航道能力利用率为9%~23%。

武汉至长江日为下游航道,全长1143km,长江水系97%以上的一级航道主要集中在该河段上。其中,武汉至南京708km河段中,航道维护的最小尺度为4m×100m×1000m,通航3000~5000t级船舶,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为7×108~8×108t;南京以下进人感潮河段,航道维护尺度10.5m×200m×1200m,乘潮可通行2×104~2.4×104t级海轮。

按自然条件和经济联系来分,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为6个自成体系且又通过长江干流相互联系的地区航道网: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包括金沙江、长江干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乌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横江、牛栏江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104km;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网,包括湘、资、沅、澧和洞庭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04km;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江航道网,包括长江干流、汉江及其他支流,总计通航里程约9300km;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水系航道网,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阳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5000km;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网,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区、饶河、洲河、兆河、得胜河、罗昌河等,总计通航里程约3000km;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航道网,包括苏申内外港线、江南运河、长湖申线、丹金溧漕河、锡澄运河、苏浏线、杭申甲线、芜太运河、张申线、六平申线等等,该地区为长江水系航运最发达的区域,总计通航里程约20000km。

2 铁 路

长江流域铁路路网较为发达,截至1995年底,拥有营业里程14400km,约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4,每100km2拥有铁路0.8km,高出全国平均值近40%。

目前,长江流域主要铁路有宝成、成昆、成渝、贵昆、湘黔、黔桂、川黔、襄渝、汉丹、阳安、焦柳、京广、京九、浙赣、南浔、皖赣、淮南、宁芜、芜铜、京沪、沪杭、宜杭等线,其中,浙赣——湘黔——贵昆线横贯江南,京沪、京九、京广和焦柳4线纵跨长江,成昆、宝成——成渝——川黔——黔桂和商阜——阜淮——皖赣3线纵穿南北,构成了长江流域“七纵一横”的铁路路网主骨架。

流域内铁路运网区域间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陕、鄂、湘、赣、浙、沪、苏、皖等中下游地区每100km2面积密度比云、贵、川等上游地区高出近一倍。其中中游地区最高,约1.2km/100km2,高出流域平均值的50%,高出全国平均值的50%,共拥有铁路营业里程7500多km。此外,与铁路运网相关联的综合密度和经济相关密度指标也位居全流域前茅。

10年来,长江流域铁路营业里程增加近2000km,复线里程年均递增4%左右,特别是“八五”中后期增长率接近6%,电气化建设也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流域内交通枢纽及主要通道地区的电气化率达35%左右。

3 公 路

长江流域是全国公路最发达的地区,流域内通车里程约占全国的1/3左右,每100km2密度高出全国一倍以上,达22km/km2。就流域内各种运输相比而言,每100km2密度远远超过铁路和航道,平均是航道的6倍,为铁路的20倍以上,发展势态良好。

目前,长江流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5×104km以上,其中,等级公路占60%左右。现有国道104、105、106、107、108、204、205、206、207、209、210、212、213、312、316、318、319、320、321、322、323、326、328、329、330等25条。它们是流域公路网的基本骨架,各省、县、乡级公路与之相交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庞大公路网络。

长江上、中、下游路网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下游地区每100km2拥有公路36km,是上、中游地区的2~5倍,比全国高出2倍以上;中游地区每100km2公路不足7km。

公路运输是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中的骨干力量。客运量约占流域内客运总量的80%,客运周转量占60%,货运量占75%,货运周转量占20%。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占的比重最大,运量占该地区铁路、水道、公路货运总量的80%~90%左右,占长江流域公路运输总量的1/3以上;中游地区公路货运量占80%左右;下游地区公路运输占50%以上,仍是地区货运的中坚力量。

4 航 空

长江流域民用航空运输主要承担长途或超长途旅客运输。民用航线233条,其中,国内航线219条,国际航线14条,航空港25个(包括国际航线航空港2个)B~747等大型客机可在大部分航空港起降。

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形成的旅游区可划分为“一线七区”。即:长江干流旅游线、长江三角洲旅游区、皖南名山风景区、赣北赣西旅游区、鄂西北陕南旅游区、湘西湘北旅游区、重庆四川旅游区、滇北黔北旅游区。

【长江干流旅游线】现仅指重庆至上海一段,全长近2500km,沿途不少城镇都分布有许多风景点。如重庆的缙云山、南北温泉,丰都“鬼城”,忠县的石宝寨,云阳的张飞庙,湖北宜昌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当阳玉泉寺,荆州古城,赤壁,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彭泽的小孤山,鄱阳湖口的石钟山,江苏镇江的“三山”,南通的狼山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都是具有多项旅游资源的风景区,长江三峡更是长江干流旅游线中山水风光最佳的旅游区。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峡组成。瞿塘峡雄壮、险峻,有白帝城、夔门、孟良梯、悬棺、古栈道等景点。巫峡幽深秀丽,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于大江南北岸,神女峰是其中的姣姣者。西陵峡滩多水急,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黄猫峡等峡谷和姊归屈原故里、黄陵庙、三游洞等旅游景点。西陵峡口南津关处还有宏伟壮观的葛洲坝水利枢纽。游览三峡还可到大宁河“小三峡”去观赏风光。

【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包括杭州西湖、太湖风景名胜区、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镇江、扬州、无锡、苏州、常州、嘉兴、宜兴等中小城市。这一旅游区是以湖光水色、城市风光、古典园林、吴越文化遗迹为特色。

【皖南名山风景区】是以黄山、九华山山地景观为主,兼得园林、庙宇之趣的游览区。黄山以悬崖峭壁、奇姿怪松、云海雾罩等自然风光闻名。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此外还有贵池城东南的舟山和马鞍山采石矶等名胜古迹。

【赣北赣西旅游区】包括鄱阳湖、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等名山和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名城。庐山是我国诸多名山中开发较早的旅游避暑胜地。井冈山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三清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道教胜地。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城市都有不同时代的人文景观。

【鄂西北陕南旅游区】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一部分在湖北境内,一部分在陕南汉中地区。湖北境内有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随州曾侯乙墓遗址出土的战国大型编钟,钟祥的明显陵,襄樊的襄阳古城和古隆中,还有道教圣地武当山和神农架原始森林等。汉中地区有不少汉代和三国遗迹,如城固的张骞墓,汉中的占汉台、拜将台,勉县的武侯墓、武侯词,留坝的张良庙等。另外,旅游区中的古堰渠道和当代的丹江口水利枢纽也展示了另一番风光。

【湘西湘北旅游区】湘西旅游区主要有武陵三胜境——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湘西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众多的民俗风情构成了这一地区一大旅游景观。湘北除了岳阳楼和洞庭湖上的君山外,长沙的岳麓山、橘于洲头是毛泽东等人早期活动的纪念地。湘中、湘南山脉较多,其中衡山较为著名。

【重庆四川旅游区】川中以成都为中心,北有都江堰、青城山,新都的市光寺;南有峨眉山、乐山大佛、岷江小三峡。川南有宜宾的翠屏山;泸州城的忠山;自贡是中国著名的盐都和恐龙之乡;珙县众多的悬棺是一大奇观;兴文以“石林洞乡”闻名。川东以重庆为中心,周围则以大足石刻最为著名。川北有广元的千佛崖;川陕的古栈道;剑阁的剑门关;江油的李白故里。嘉陵江上游岷山山脉中的九寨沟自然风景区,保持着原始、自然、古朴的本色。川西地区有中国卫星城——西昌;还有中国第一座冰川公园——贡嘎山。另外,西昌的民俗风情也可供人观赏。

【滇北黔北旅游区】旅游区上要在金沙江两岸及昆明、贵阳、遵义等城市。金沙江两岸的深山峡谷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是科学考察的重要地区。纳西族名城丽江、泸沽湖畔“女儿国”,更展示了特有的民族风情。滇池边的昆明四季如春,名胜古迹很多。贵阳的地下公园、花溪是闻名的风景名胜地。贵州多溶洞,还有中国革命纪念地遵义。云贵两省聚居着较多的少数民族,浓郁的民俗风情也为游人增添更多的乐趣。

除以上比较集中的旅游区外,流域内较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河南南阳的卧龙岗、医圣祠、张衡墓和广西兴安的灵渠。

对外开放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长江是沟通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的桥梁,是我国东部经济技术向中西部推进的重要通道,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上海历来就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长江流域丰富的资源条件。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等都是对外开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自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后,长江流域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4个经济开放区中长江流域有两个,即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至1994年底,全国各类国家级对外开放城市有41个,长江流域占17个,除1984年开放的上海、南通二城市,其余15个均为1990年后陆续开放,包括9个沿江开放城市和6个省会城市;全国建立的13个保税区中2个位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分布着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全国总数的30%。此外,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国家建立了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长江流域有17个。这些区域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改造老企业,发展现代企业。

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区域目前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及重庆至上海的沿江地区。这一地区基础设施好,水资源丰富,农业经济较发达,工业门类较齐全,在钢铁、汽车、电子、石油化工、机械等领域有一大批一流的骨于企业,且人口众多,科技力量强,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4%,国内生产总值却约占全国的22%,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6%,农业产值占全国的17%,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科研

1 高等教育

长江流域普通高等教育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流域内普通高等学校

分类
综合大学
理工
农林
医药
师范
语言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民族
其他院校
总计
占全国总数的百分比
院校(所)
25
111
20
43
78
3
29
11
4
9
5
37
375
36.3
重点院校(所)
6
25
4
2
1
1
0
1
0
0
0
0
40
42.1

据1996年统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毕业生约83.9万人,招生约96.6万人,在校生约302.1万人;长江流域内普通高等学校中分别占全国的37.8%、38.2%、38.4%。长江流域普通高等学校数占全国36.3%,重点院校占全国42.1%,这些高等学府培养各个领域的各种专业和全面的人才,这些人才资源是长江流域跨世纪发展的基础。

2 水利科研单位

水利科技人才分为具有相当于技术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高级技术等级或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的技术工人。

流域内水利系统中专以上毕业生

院校人才分类
博士
硕士
本科生
专科生
中专生
总计(人)
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人)
水利部属院校(%)
0.07
0.55
3.78
3.46
2.16
6163
116
其他院校(%)
0.06
0.82
16.49
27.56
45.04
55333
2406

流域内水利科技人才年龄构成

 
年龄构成(岁)
25以下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1~55
56~59
60以上
总计
科技人才(%)
 
 
高级
1.55
2.02
7.55
6.76
6.79
10.60
25.13
35.16
4.44
100
中级
1.66
1097
20.41
14.90
16.14
12.61
13.34
9.67
0.30
100
初级
18.10
17.83
14.84
12.80
14.00
11.12
8.12
3.08
0.11
100

流域内水利系统中专以上毕业生按科技人才总量94321人计,其中高、中、初级人才分别占6.4%、23.8%、69.8%;男性占78.6%、女性占21.4%;汉族占96.1%、少数民族占3.9%。

图中根据流域内水利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按部属、流域属、省属总计18个单位的科技人才现状统计,职工总数为4410人,其高、中、初级科技人才的构成比例为1∶1.58∶0.88;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占总数的82.2%;科技人才学历按研究生、本科毕业、大专毕业构成比例为1∶3.42∶1.97;大专以上学历2481人中,博士生占1.2%,硕士生占14.0%。

1996年长江流域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35项,地市级奖90项,分别占全国水利科技系统获奖总数的33.3%、28.2%、71.4%。

3 其他科研单位

流域内中国科学院设置的分支学科研究单位

地区
分支学科科研单位
云南
植物、动物、天体物理等50个分支学科
贵阳
地球化学
成都
数学、物理、土壤生物、有机化学等
武汉
数学、物理、地球物理、岩土力学、水生生物、植物、微生物等
长沙
大地构造、农业等
合肥
固体物理、光学精密机械
南京
物理、地质、地球物理、天文、湖泊、地理、土壤等
上海
 
核物理、有机化学、硅酸盐、天文、药物、生理、植物生理、昆虫、细胞生物、脑研究、冶金、技术物理、光学精密机械、生命科学、数学

流域内其他部委、省级科研单位

单位
机械工业
轻工业
有色金属
地质矿产
水利电力
化工
生物医学
电子
核工业
航空航天
交通
林业
农业
动物
天文气象
建筑
邮电
市政工程
省级科学院
社会科学
科技信息
个数
21
10
11
12
14
9
18
20
6
5
23
12
35
6
4
7
2
3
2
5
3